讓紅色音符在太行山深處躍動
——井陘縣弘揚紅色文化助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
文/賈朝偉
井陘東莊隧道位于省道S537南二環西延井陘入口,日車流量14000余輛。省道S537南二環西延通車后,極大地拉近了井陘與石家莊的距離,將省會西南二環到井陘縣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左右,同時將井陘縣融入省會“半小時交通圈”。
東風渡槽位于井陘縣張家莊村,是綿右渠第二階段重點工程,地處井陘太行天路東段。集中展現了井陘人民在修建綿右渠過程中務實擔當、敢闖敢干、自力更生、萬眾一心、與時俱進、大膽創新的“綿右渠”“張河灣”精神高地,被譽為“生命渠”“幸福渠”“太行第一渠”。
井陘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。她地處太行山“五陘”“六塞”“冀晉通衢”,歷為兵家必爭。千年古縣聲名遐邇,背水之戰家喻戶曉。
在革命年代,井陘全黨動員,全民參戰,父送子、妻送郎,兄弟爭相上戰場,用血肉之軀譜寫了一部部氣勢恢宏革命的史詩。長生口伏擊戰、七亙大捷、百團大戰以及掛云山戰斗,影響深遠,彪炳史冊。近10000名優秀兒女入黨、參軍,2000余人血灑疆場,500多名干部隨軍南下北上,近萬名民兵、民工萬里支前,為民族獨立、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犧牲。2020年井陘縣被中宣部、財政部、文旅部、國家文物局列入晉察冀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。
光榮歲月,井陘兒女堅挺太行山一般的脊梁,吟唱著負重奮進的歌謠,“自帶干糧自帶菜,施工工具自己帶”,興建“太行第一渠”綿右渠,修建高峽平湖張河灣水庫,實現了“手提綿河高山走,千載荒溝變糧倉”的千年夢想。
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,面對“96·8”“7·19”兩場特大洪災,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精神,自力更生重建家園,洞開山門迎遠客??朔Y金短缺,全民動員,發揚支前精神,車輪滾滾修通了凝結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路、連心路的太行天路,展現了井陘人民越挫越強的頑強品格。
“千溝萬壑綠意濃,太行深處‘井陘紅’” 為“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紅色血脈,”井陘縣新一屆縣委、縣政府把紅色文化打造做為全縣各項工作的新引擎,大力實施了紅色文化品牌工程,為建設“休養勝地、經濟強縣、魅力井陘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,為建設省會后花園注入了新的時代色彩。
以紅色文化為靈魂,推進文旅融合,賦能鄉村振興
今年以來,井陘縣委 、縣政府立足建黨百年,著眼喜迎二十大,在去年實施“1+3+15+1000”紅色文化工程的基礎上,今年錨定“2+4+23+1000”目標,著力打造“井陘·紅”紅色教育精品旅游品牌。
“2”:一是建設一座紅色文化教育基地。整合洪河漕百團大戰指揮部、掛云山“六壯士”、長生口伏擊戰、乏驢嶺戰役等紅色資源,采取EPC模式投資5800萬元,選址70廠修建全國獨樹一幟的“紅色文化教育基地”,包括紅色文化教育館、團結廣場、研學教育中心“一館一場一中心”等,今年7月15日完成主體工程,10月底交付使用,努力建成宣傳展示紅色文化的窗口、開展軍事實訓及教育體驗的基地、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的名片。二是建設“紅色江山”項目。實施“紅+綠”戰略,為破解礦山掌子面治理難題,“紅色江山”項目在對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的同時,融入“紅色元素”,在山體雕刻黨徽1個(46米×46米)、紅旗2組(每組132米×68米),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,建成河北省乃至全國礦山修復治理的精品示范工程。項目位于井陘縣紅色線路北線,建成后將與掛云山烈士紀念館、孫莊育才學校、“竹玉家風”實踐園、井陘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、陜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融為一體,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的新陣地。
“4”:打造4條紅色線路(陘山播火—傳承初心之路;紅旗漫卷—浴血抗戰之路;砥礪奮進—井陘太行“天路”;路北烽火——勝利曙光之路)。全長100多公里,將12個鄉鎮紅色文化資源串連成線。
“23”:提升23個愛國主義(紅色)教育基地。在4條紅色線路沿線,已投資500萬元,重點提升了庫隆峰華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、東元村井陘第一個黨支部舊址、孫莊育才學校舊址等15個愛國主義(紅色)教育基地;今年再投資400萬元,重點打造胡仁村路北抗日政府、胡家灘村路南抗日政府等8個紅色文化示范村。
“1000”:創建1000個紅色美麗庭院。突出“凈、美、和、紅”四個要素,2021年已創建300個,2022年至少再創建300個。
一條條精品紅色線路的打造,一個個重點紅色點位的提檔升級,一處處紅色庭院美麗的打造,讓“井陘·紅”成為陘山大地最美的底色,吸引越來越多人前來旅游觀光,講好井陘故事,傳承紅色基因,拉動當地紅色旅游經濟,助力農民增收。
選取了漫長歷史中的一個橫截面,推動村莊喚醒紅色記憶、讓紅色文化元素成為旅游的新亮點,一部根據呂家村歷史文化故事打造的實景情景劇《夢回呂家》讓呂家村走紅網絡,村民拿起鋤頭干活,放下鋤頭演戲,有10多名村民在《夢回呂家》情景劇中有量身定制的角色,讓村民不出村就能實現就業,使古村落有“說頭”、有“看頭”,游客能“點頭”、村民有“賺頭”。
以紅色文化工程為牽引,推動人居環境的改善,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
紅色庭院的示范帶動,鄉村蝶變沐春風。威州鎮石棋峪村的一處小院坐北朝南,門樓古樸原始,院中一排綠竹彰顯主人風骨,屋前石榴樹獨守著主人的記憶。主人韓春堂解放前為石家莊市鐵路工人,其真實身份為石家莊市地下黨的地委書記,因掩護其他同志轉移被敵機轟炸,父子倆均為發展革命事業壯烈犧牲,黨的力量和信仰在此院落閃閃發光。1000個紅色庭院,這是其中之一——韓春堂院。井陘縣將紅色庭院打造與美麗鄉村創建相結合,以點帶面著重進行居室、庭院、廚廁、家風的全面提升。諸如此院,其余999個整潔干凈的紅色庭院里,還有999個紅色故事等待我們去慢慢讀、細細品、深深感受。
試點建設的升級帶動,鄉村邁向新征程。1940年8月20日,聶榮臻在洪河漕村,打響“百團大戰”,指揮部隊英勇殺敵,炸橋毀路,攻城克礦,給日本侵略者沉重一擊,在抗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在各方努力下,2020年底洪河漕村成功申請了“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”項目。投資近300萬元,歷經4個多月的努力奮戰,該項目于同年8月圓滿竣工。蜿蜒曲折的150米循環路,喚醒著村民們塵封的紅色記憶;寫滿歷史車轍印記的“將軍路”,訴說著“聶帥救孤”的千秋佳話;日趨完善的黨建陣地,蛻變成一座凝聚成黨心民心的紅色家園。
紅色景點打造,離不開環境的整治。紅色點線各村打響了人居環境改善的攻堅戰。從街道拆違改廁,到衛生清理,從墻體改造到標志性標識……鄉村面貌得到了新的提升。
以紅色文化為內涵,創建區域品牌,帶動產業發展
鄉村要振興,產業發展是基礎,文化賦能是關鍵。講好紅色故事,為特色農產品貼上紅色文化標簽,著力打造“井陘·紅”特色產品名片。近年來,井陘縣聚焦鄉村振興總要求,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稟賦,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產業,推動形成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韻,一業一精”,支持和引導各村在發展農產品加工、鄉村旅游的過程中,講好紅色故事,增加文化內涵,讓顧客購買井陘特色農產品的同時,還能獲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。
辛莊鄉焦家垴村地處冀晉交匯深山區,村子平均海拔800米,晝夜溫差大,這里的谷子生長期長,營養豐富,品質上乘。焦家垴村是紅色革命重地,抗戰期間這里建立了井陘縣第一個抗日根據地,留下了聶榮臻元帥指揮百團大戰的指揮部舊址,凝聚了鄧華將軍血戰抗日沙場的軍民情深??谷諔馉帟r期,還曾發生“一農戶捐獻萬斤小米”的動人事跡。
天長鎮莊旺村依山窩而居、南臨綿河,村內建有大小12盤水磨。莊旺村的煎餅遠近聞名,由多種雜糧經石磨研磨后,再手工攤制加工而成。其特點為粗糧細做、餅薄如紙、香脆可口、營養豐富、易久存放。1937年10月,日本人進村掃蕩,李潤祥老人用煎餅救活兩個八路軍,并為戰士們送煎餅的故事,讓莊旺煎餅染上了濃濃的紅色。
做好特色產品,講好附在產品上的紅色故事,讓游客在購買產品的同時,更好地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,增加愛黨、愛國的情愫,助力了紅色農特產品的銷售。
為做大做強區域品牌,經全方位論證,今年該縣推出了《實在井陘》區域品牌,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產品,進行統一包裝,增加了適合度,助力了農民增收。
以紅色文化為支點,喚起奮進激情,建設魅力井陘
接過歷史接力棒,奮進拼搏新征程。井陘新一屆縣委、縣政府因地制宜擘畫“休養勝地、經濟強縣、魅力井陘”的宏偉發展藍圖。廣大干部群眾扎實踐行“苦干實干拼命干,干出一片新天地”“一天當作三天干,跑出井陘新速度”的新理念。認真落實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“項目建設店小二”“訪民生、聽民情、解民意夜談會”“電視問政”等新舉措,用生動的實踐賦予井陘紅色文化新的內涵。
讓每個村民都能感受到黨的政策溫暖,是井陘縣宣傳工作的重點。新一屆縣委領導帶頭組建宣講團,到分管部門和分包鄉鎮開展面對面宣講30余場;各級黨組織負責人在本單位進行宣講100余場;縣委講師團“走基層”,深入機關、農村、企業、學校等進行宣講100余次,受眾6000余人;縣委“四史”宣講團,深入到鄉鎮、社區,對基層黨員、干部、群眾和青年開展專題宣講40余場,受眾2000余人。團委發動各級少先隊組織通過主題隊會、手抄報、書法、誦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積極開展學習宣傳600余場;縣武裝部以“充分認清國家安全形勢,不斷凝聚民族復興偉力”為主題,為800余名學生進行生動深刻的國防知識宣講;各鄉鎮充分發揮退休黨員、義務宣教員作用,積極運用“大喇叭”“小馬扎”“紅馬甲”等方式宣講1000余次。
重溫紅色歷史,傳承紅色基因,喚起奮進新征程的動力。井陘縣在如火如荼的黨史學習教育中,圍繞“打造‘井陘·紅’文化名片,助力‘井陘·行’經濟發展”工作目標,用紅色文化引領宣傳思想工作,高擎思想旗幟,夯實理論根基。深入開展了講好一堂黨課、搞好一系列講座、過好一次組織生活、開展一次重溫入黨誓詞活動、開展一次瞻仰活動、編印一本學習手冊、組織開展一次知識競賽、開辟一個學習園地等形式的“十個一”活動。全縣共開展宣講180多場次、專題黨課152場次、重溫入黨誓詞176場次、開展集中交流研討2次、征訂規定書目3307套,編印《黨史學習教育應知應會》3500冊。扎實有效的活動,吸取了歷史的源力,增強了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。
傳播好聲音,傳遞正能量。建好用好“兩中心一平臺”,建設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,全力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,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激發內部活力,增強整體實力,提升競爭力;加強“學習強國”平臺的宣傳推廣和使用,使之成為黨員群眾學習、宣傳新陣地;加大主題宣傳和典型宣傳力度,拓寬對外宣傳渠道,牢牢把握正確的宣傳導向,強化輿情監管,營造清朗的輿論空間。
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”。常態化開展“家在井陘、熱愛井陘、建設井陘,我為井陘發展建言獻策”活動,今年以來,共征集群眾反映問題462件,辦結428件,正在推進34件,一事一檔完成整理428件,累計辦結民生實事830件。解決了微水村背街小巷難行、高家坡村道路安全、東南正村未通公交等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,成為廣大干部的行動自覺,成為井陘民生服務的特色品牌。
深入開展“為群眾辦實事”活動,先后組織“訪民生、聽民情、解民意”夜談會、“鄉村振興 一老一小文教衛民生實事”夜談會、“中秋團圓節——親人在身邊”等活動,共開展夜談活動80場次,走親慰問活動30余場次,打通了密切聯系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找準了富民產業發展路徑,改變了干部作風,加快了井陘發展,跑出了項目招商加速度。
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,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。井陘縣將繼續以超常規的工作狀態、超常規的工作力度和超常規的工作效率,苦干實干拼命干,在攻堅克難中開創工作新局面,在砥礪奮進中譜寫發展新篇章,加快建設“休養勝地、經濟強縣、魅力井陘”,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!
(作者系井陘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)